English

大研究所与小蜜蜂

1998-08-18 来源:光明日报 张天来 武勤英 王 生 我有话说

据说,人一旦与小蜜蜂打上交道,那么他一辈子也离不开这个小生灵。在北京优美的西山风景区香山公园的东北侧,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研究机构———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。现任所长张复兴研究员就是这样一个人。他告诉我们,蜜蜂所领取政府特殊津帖的有突出贡献专家在10人以上。40年来,研究所科研成果共60项,获奖的50多项,包括国家级4项、省部级20多项。

我国养蜂事业从1979年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有了相当快的发展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全国有蜜蜂50万群,目前已发展到760万群,成为世界上第一养蜂国。1949年商品蜜产量为8000吨左右,1979年突破10万吨,90年代达到20万吨。60年代开始发展的蜂王浆生产,1979年产量为150吨,目前已达到1100吨,年出口500—600吨,占世界蜂王浆市场的90%,早已跃居世界第一。我国还年产花粉2000吨、蜂胶250吨。

蜂王浆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,是蜜蜂所的第一大贡献。据了解,我国蜂王浆每年约有一半出口日本,成为日本国民医疗保健的最佳用品。

同农作物一样,品质优良对蜜蜂也十分重要。世界著名蜂种——意大利蜂的引进,对我国养蜂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。目前,意大利蜂在我国蜂群中已经占了很大的比重。在这一基础上开展的蜜蜂杂交育种工作,已经提供了众多的高产优质新蜂种。由于人工受精技术早在60年代就已由蜜蜂所研究成功,优良蜂种推广速度很快。在70年代,蜜蜂所老专家研究成功“输送卵虫”,即由蜜蜂所供应蜂王的幼虫或卵,由各地养蜂人员利用这些幼虫培育蜂王,再由蜂王与本地雌蜂杂交,达到快速而又大面积推广杂交优势的目的。仅在1981—1984年,黑龙江、吉林、江苏三省运用这一方法,由当地自育杂交蜂王群达106万群。

蜜蜂所在综合开发配套技术的研究上,着重进行强群优质高产饲养技术的试验研究。“强群”即在同一蜂群中培育两只互不见面的蜂王。试验结果表明,双王群比单王群每群平均增产蜂蜜45—46%、王浆36%,纯收入增加50%。

利用蜜蜂授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,意义更加重大。蜜蜂所多次与有关单位协作,为油菜、向日葵、荞麦、紫云英、橙、柑桔、砀山梨、棉花等众多的作物、果树、蔬菜进行授粉,产量增加10%。近年来,蜜蜂所的研究人员在野外发现了一种新的蜂种——熊蜂,为上海郊区孙桥农场温室生产解决了一个大难题。这家农场从国外引进整套自动控制的温室设备,唯独无法进行授粉。特别是株高13米的西红柿,由上而下,层层开花,需要强有力的震动才能把花蕊打开,实现授粉。蜜蜂研究所与孙桥农场合作,利用“熊蜂”解决了西红柿等蔬菜的授粉问题。这项成果为蜜蜂、熊蜂服务农业生产开辟了宽广的途径。

德国年人均消费蜂蜜20公斤左右,我国人均仅2两。我国蜂王浆年销日本500吨,而国内只消费200吨。年产3000吨花粉,一半出口到美国、日本,国内只销1000吨左右。随着我国人民食用蜂产品的保健意识逐步提高,小蜜蜂将会发挥更大作用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